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:用行动书写“健康到家”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 浏览次数:226

将手术台“搬到”乡镇卫生院,将健康知识传播到乡村社区,从“三甲”医院到基层诊室,来自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医生们以精湛的医术解除病痛,用仁心传递温暖,成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、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实力量。

 

 

驻点心声

 

清晨七点半,颍州区三十里铺镇卫生院外科诊室,李双双已开始一天的工作。这位来自市区三甲医院的年轻外科医生,在此驻点帮扶9个月。从城市专科诊室到乡镇手术台,他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带入基层,在简陋环境中播下信任的种子。

 

初到三十里铺,手术室令人忧心:设备老旧、手术床摇晃,连常规手术包都难配齐,腹腔镜更是空白。“那时卫生院外科一年仅做二三十台小手术,微创技术对所有人都陌生。”但李双双深知基层需求——许多患者惧怕开腹痛苦与高额费用强忍病痛。一位患胆囊结石伴胆囊炎长达半年的老人因大医院手术需自付3000元,只能靠止痛药维持——每当回想起这件事,李双双眼里仿佛都在闪烁着泪花。

 

改变迫在眉睫。李双双重塑手术环境:申请腹腔镜设备、改造消毒区域、更换手术床、调修无影灯。去年12月31日,卫生院历史首例腹腔镜(腹股沟疝修补)手术成功完成。患者麻醉清醒后,看到腹部仅3个小孔连赞“技术高”,次日便下床行走。家属惊呼:“真没想到!”如今,卫生院腹腔镜手术已突破百台,胆囊切除、阑尾切除成常规项目。患者自付仅600元左右,报销比例90%,费用低于大医院的5—10倍。

 

硬件改善是起点,李双双更着力推动软件提升——培育本土团队。他手把手教导搭档李丰桂——从扶镜视野、穿刺技巧到器械使用,一步步引导这位传统外科医生迈进微创领域。如今李丰桂已能独立完成腹腔镜阑尾和胆囊切除术,还会用手术视频向患者科普优势。“我要把‘微创思维’这‘渔具’留下,而非仅给‘鱼’。”李双双说。

 

基层患者的信任常在细微处凝聚。曾因直肠癌在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受李双双照护的袁大妈,得知他驻点后,特意带患胆囊结石的老伴前来。术后她逢人就夸“镇上花钱少、照顾方便,治疗效果不输城里”。

 

洄溜集村的一名患者做完胆囊切除术后,给李双双送来了自家做的“洄溜四宝”,“你让俺少受罪、少花钱,这点东西你一定收下。”

 

看着包装朴素的土特产,李双双心里暖暖的。为让患者安心,李双双为每位手术患者留微信,随时随访答疑,对行动不便老人更上门换药。

 

驻点半年多,李双双深刻体会乡镇卫生院的困境:设备可更新,但患者信任难,高;年轻医生留不住,技术停滞导致“患者流失——手术量少——技术难提升”的恶性循环。但他也在“医联体”机制中看到希望:驻点帮扶之外,更开通“绿色通道”——乡镇检查单可提前预约市区资源,按乡镇标准结算,解决检查短板又减轻负担。

 

“我今年12月结束帮扶,但希望团队和流程能真正扎根,惠及更多乡亲。”李双双期盼,未来三十里铺百姓无需奔波,在家门口即可享优质微创服务。

 

无影灯下,他手持器械,镜头清晰呈现腹腔结构。让患者免受病痛,是他的信仰;用技术筑起城乡医疗均衡的桥梁,是他的担当——腹腔镜下的微创,在基层土壤绽放出普惠之花。

 

守护生命

 

从医23载,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韩大伟的白大褂沾过乡村泥土,笔记本夹着患者感谢信,抽屉锁着年轻医生“成长手记”。他从住院医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,从三甲诊室走向乡村田埂,用脚步丈量医者责任,始终秉持“人不分高低贵贱、贫富与否,在医生眼里都是一条生命”的信念。

 

1998年,韩大伟高中毕业本想报考交通领域,却偶然被医学专业录取。“学医是条苦路,但看到患者从昏迷中醒来、从轮椅上站起,所有辛苦都值了。”对生命的敬畏,让他坚定了从医的初心。成长路上,“坚持”是他的关键词:考副高那年,他每天泡在阜阳师范大学阶梯教室,从早到晚啃书本,中午靠面包和矿泉水充饥;他笑称自己 “脑子笨”,便用“多看书、多抄笔记”的“笨办法”积累知识。这份执着化作临床中对生命的珍视,曾有80岁老人因严重电解质紊乱昏迷,家属已失去信心,甚至赌气说“治好就给100万”,他坚持不放弃,通过纠正低钾血症让老人奇迹康复,“不是为了钱,而是生命值得尊重。”在他看来,患者康复时的笑容,就是最幸福的时刻。

 

2014年,韩大伟响应“百名医师下基层”号召,进驻颍州区王店镇桃花村任医疗脱贫队队长。他与队友组成三级医疗团队,每周二清晨7点半到岗,先给基层医护开半小时讲座、每天传授一条专业知识,再带教查房,用具体病例帮大家提升水平。挂职王店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期间,他规范内科查房流程、统一病历书写标准、优化用药目录,“基层患者要的不是‘高大上’,是‘离家近、花钱少、看得好’。”此后,从颍西镇卫生院到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他的基层脚步从未停歇。“下基层不是任务,是医者的责任。”韩大伟始终这样认为。

 

作为医院卒中中心主任,韩大伟深知“时间就是大脑”——每延误1分钟,190万个脑细胞坏死。2018年牵头建设卒中中心后,他带领团队将DNT(入院到溶栓时间)压缩至国家标准内,最快仅15分钟;还带团队在急诊科反复演练,细化“病人进大门到用上药”的60分钟绿色通道。

 

韩大伟重视科普,认为“科普和治病同样重要”,为让“FAST原则”(看面部歪斜、查手臂无力、听言语不清)深入人心,他的课件用卡通图、动画和患者前后对比视频替代专业术语,每年开展50余场讲座,覆盖机场、乡村、企事业单位等,惠及数万人,曾有同事父亲听讲座后查出脑血管狭窄,及时治疗避免瘫痪。学科建设中,他以“问题导向”破局:麻醉师到位慢就开专题会,CT检查等待长就优化路线,溶栓药物不足就协调药剂科。2021年,医院卒中中心通过国家认证,成为阜阳地区脑卒中救治点,溶栓有效率43%,高于全国33%的平均水平。2021年该院卒中中心位列全国防治卒中中心第17名。

 

晨光映亮韩大伟胸前的党员徽章,这位深耕神经内科23年的医者,仍在用行动诠释“医者仁心”:把知识播撒大地,把技术留在基层,把希望种在患者心间。

 

 

信息来源:中安在线

记者 张云山  通讯员 叶露露

妇儿在线

微信服务号